混合-光电大二上学期总结

这个学期是大学以来最忙的一个学期,类似于微积分、线性代数这样的大学入门课逐渐退出舞台,模电、复变、偏微分等硬课难课取而代之,合适的学习资料越来越少,课时数也不断加大,CC98上也只有几份远古历年卷可供参考。我过去一直没有写总结的习惯,不过既然搭了服务器,就随便写点什么总结吧。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孙盾/5.5学分

(4.5/89)学的时候最头疼的一门课,如果没有孙老师的耐心讲解,可能我很久都不能理解模电这门课程的知识吧。

这门课程分为电路知识与模拟电子技术两个部分,期中考只考电路部分,期末考则只考模拟电子技术,所以期末的压力不会特别大(当然光是模电估计就足够喝一壶了)。模电刚开始的几周可能会学得特别痛苦,一方面是大部分同学之前应该没有什么机会会接触到非线性半导体元器件,对三极管是完全不熟悉(浙江技术选考生除外),另一方面是模电实验的安排非常不合理,理论课的学习完全无法从实验课中获益(见下)。所以那几周(冬1-冬4)可能是课程难度和挑战性都最大的时间,我常常需要花一整个晚上来复习课上所学习的知识,再花一个晚上来写作业,确实非常痛苦。

我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平时几乎不怎么写作业,都堆到周末DDL密集的时候再赶,这个学期可是大吃苦头,其实很多课程(模电、偏微分、概率论)非常适合课上完后立马消化(因为课上进度很赶,常常半懂半不懂),然后完成作业。而我则是到了周末才发现课上讲的已经忘记了许多,需要再回头复习知识,再写作业。这样一来一回浪费了许多时间,羞愧羞愧。

那么谈一谈具体的学习吧,电路部分相对来说学习曲线比较平稳,从基尔霍夫方程开始引入,逐步介绍各种电路定理,然后走向交流电路(电容、电感)的分析,很多同学可能高中甚至初中就会接触到一开始的电路定理,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一些电路定理(比如互易定理)可能会出一些需要一点“机灵”看出来的题,不会做也没关系,考试不考。关键是掌握戴维宁、诺顿、线性叠加三巨头,这些不仅考的多,而且对模电部分有很大作用,如果不懂建议立马问同学老师搞明白(或者像我一样社恐的就多读书、看回放、做题三板斧)。最后会涉及到一阶和二阶暂态电路的分析,比较考验常微分方程的水平,强烈建议光电的同学学期开始前复习常微分方程!!!至少要会解一阶线性非齐次方程,否则很多地方(模电的暂态分析、偏微分方程)课上老师讲的时候你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会非常痛苦!虽然忘记了也有忘记了的办法,也就是直接记老师的三要素法之类。不过这样子你就会完全失去列写方程然后解的能力,面对极少数有变化的题三要素法会出问题。

模电课程论坛上几乎找不到历年卷,只有几份远古试卷和一两份前辈的手写回忆卷(模电试卷的题量真的不是人能记住的),所以考前补天真的不太现实,必须要平时能够跟着老师有一个基础的理解。模电学习就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先难后易的过程,孙老师会先教你屠龙术,掌握之后用其去分析后面的整流、稳压、功放、振荡器真的有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感觉。

我的经验是必须在模电的第一二周下死功夫,一周课外学八小时都不为过,为的就是把BJT管和FET管的小信号模型和它们的各种组态彻底搞清楚,否则省的时间日后多半是要还的。我就是一开始总是对小信号模型掌握不好,六种组态的输入、输出电阻等等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期末复习的时候大吃苦头,花了大功夫回去复习。不过如果学到负反馈、运放你还能保持课上不掉队,大部分作业题目能独立解决(可能会犯一些小错误,或者一些新的电路不会分析都可以接受),那么模电最困难的部分就已经越过去了,后面就是不停的应用负反馈、虚短虚断去解决各种场景的问题,真的是一片豁然开朗的感觉。

最后再说说期末补天的诀窍,模电是我当时的第一门课,甚至有5天时间复习,从来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于是我在复习了两天之后直接飘了,颓废了一天半(其实是在复习普物和偏微分),我的思路是从小信号模型和组态这里开始死磕,把书上和老师PPT中的重要结论全都用小信号模型推导一遍,一直推到分立元件运放那里。这样大概花了一天半,然后开始复习其他部分,磨磨蹭蹭的一天也足够看完了(如果DDL压力给够后面大半天也有一战之力,前提是你前面的搞懂)。后面随便刷刷远古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第二学期的历年卷和同学发来的求助问题,到考试前一直心态蛮好,考场上直接直面天命。最后结果也还算满意吧,期中考试估计卷面也是大概89分左右,可能因为某些粗心犯的错误扣了些许分数。

(MOOC一定不要忘记做!感谢助教姐姐救命之恩!)

电路与模拟电子电路实验-张冶沁/1.5学分

(良好)饱受诟病的实验课…

开学初看到查老师上评分的时候我的心就咯噔了一下,上课后发现这门课果然名不虚传。任务量大、理论实践脱节等问题非常严重,常常是搭一个不知道干什么的电路,测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数据,得出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结论,非常痛苦。刚开始的时候我很不适应张老师的讲课方法,特别是仿真换成那个什么国产玩意之后完全没有社区环境和使用说明,教材讲的都是原本的软件,前辈们的总结也完全无用,老师自己都搞不清楚,完全想不明白这种所谓的国产替代有何意义。

不过后来随着理论课知识的补全,应该也会好起来吧。张老师虽然讲课水平不高,但是你去问她问题她会给你详细耐心的解答。多私下交流吧。到了最后出分我才发现好几次实验报告没写思考题qwq,实验分数好低不过也是属于咎由自取了,最后期末考试好好复习了一波,稍微平衡了一下。

不过在这门课上也是逐步学会了用Latex写实验报告,并且由于Overleaf崩掉下定决心自己买了服务器,也算是因祸得福吧。真诚建议上这门课的同学组队学习,敢于寻求帮助,多提问,多看书。

概率论与概率统计-郑志浩/2.5学分

(4.8/93)惭愧惭愧,学的时候就不是很认真,几乎除了第一节课有好好听完后面全都在摸鱼划水。。。

这门课程难度很有欺骗性,一上来讲古典概型、条件概率很容易让同学们放松警惕,等到后面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假设检验出来的时候很多同学会发现难度陡升。不过(像我一样全程划水)幡然醒悟也未必不能拿到一个好分数,这门课补天是真的快,甚至一个晚上一个奇迹也不是不可能。

CC98上有很多同学分享的笔记,我的建议是把那个当作复习完最后过一遍知识的手段,而不是一开始就基于那个学习/补天。第一章除了函数分布稍难之外几乎没有难点,后面二维概率分布需要理解联合分布、边际分布以及各自概率密度的定义,最好是自己画一张图理解一下。期望、方差、协方差中学里面基本都有涉及,不过各种性质需要做题的时候灵活掌握,作业里面会有很多应用。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开始是这门课难度的分水岭,虽然客观难度可能没有提高很多,但是由于这里是全新的知识,大部分同学可能之前从未接触过,更不用说实际应用概统的知识解决过实际问题,所以可能会很陌生,其实理解了它们的理念之后就并不难。建议自己推一遍正态总体的几个性质(包括附录里老师说不考的部分),然后去B站或者YouTube上看一看假设检验的应用的视频(不是看网课!),去看看历史上为什么要引入这一套逻辑,可能会有一点帮助。

如果之后假期有时间,可以考虑浅浅地学习一个专门的统计软件,找一个实际问题去试试进行统计分析,可能会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门课让我体验了一回Typora+Latex的魅力,不得不说截图让GPT转成Latex公式是真的方便,可以去看看我的概率论笔记,不过后面就摸鱼强度与日俱增笔记就半道崩殂了。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韩刚/1.5学分

(3.3/78)期末考试感觉有点过分偏重解题的技巧性,花里胡哨的,(包括我在内)很多同学可能不是很适应。这门课应试的内容我就不多说了,不过强烈推荐《Viusal Complex Analysis》,有中文翻译版本,(如果能跨过语言门槛的话)读原版会很舒畅,前面的图形化的证明会给你一种完全不同于教材的几何直觉,让你能回答诸如“留数到底是什么?”“复函数的图像”这种问题,而后面的有关矢量分析的部分强烈建议寒假假期读一读,大部分同学的微积分/数学分析课程都没有涉及矢量分析的知识,可以在这里顺便补一补。

韩刚老师讲课蛮认真的,不过据说是因为第一次上复变函数课程的缘故证明讲的偏多,而且给分也异常求是。

偏微分方程-杨海涛/2学分

(待续)